治院理念
本院以「永續」、「智慧」、「創意」為三大主軸,不但精準的抓住了當今全世界所共同關切的節能減碳、生態環境、經濟轉型、社會公平正義等議題,更有效的回應了校長對於治校理念的呼籲,以及賡續了各成員系所長久以來的努力目標。歷史悠久、課程完整、師資陣容完整、學生素質優異、富有團隊精神、以及刻苦耐勞、虛心學習是本院的特色,也是競爭力的保證。在這不斷變化、充滿了挑戰與機會的外在環境下,本院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朝以下的幾個方向持續邁進:
國際化方面:
1. 深耕國際校際網絡:加強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大陸等地著名大學之實質學術交流活動,由遠距教學、交換學生,進而簽訂雙學位。
2. 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網絡:邀請國外知名教授來台講學,爭取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強化遠距協同設計展演及教學、數位典藏、防災與健康地理資訊應用等議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3. 提昇語文能力:持續推動碩博士生英文以及其他外語能力之檢定制度、鼓勵開設以英語授課之課程。
研發工作方面:
1. 加強與國家型計畫之結合度:尤其防災計畫以及數位典藏計畫,可以在國土、城鎮、建築、設備、器物等不同尺度,提高本院同仁的參與度。
2. 增加科學哲學訓練:瞭解科學、人文、藝術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厚植研究者的內力,有助於開展研發工作的康莊大道。
3. 強化亮點:各系所在地震工程、環境控制、健康城市、智慧生活科技、古蹟保存…等方面均有相當好的成果表現,也形成了本院的特色,應該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
4. 鼓勵異業結合:在知識領域雖然各分學科,但是實務上卻必須異業結合,這也是?創新?最重要的泉源。透過跨域座談與腦力激盪,讓想像力的火花自由迸放。
教學方面:
1. 推動跨院學程:跨系的課程整合已經開始受到重視;但是,為了因應科技整合,有效的結合規劃設計、人文藝術、工程製造、經營管理等領域知識,跨院甚至於跨校的學程規劃,實有必要開始推動。
2. 鼓勵國外實地實習:目前大多數的國際學術交流多為國內的研究成果拿到國外去發表,異地研究和國外實地實習等方式較為少見。宜在經費許可下逐漸增加,可以增廣師生們的見聞,並反思台灣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不自覺的優點強項。
3. 強化師資陣容:創新設計與經驗脫離不了關係。但是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或者卓然有成的大師並不見得有較高的學歷。吾人應該善用專業教師的制度,延聘優秀的設計人才,讓他們的經驗成為我們的活水。另一方面,以兼任教師、專案教師等方式,擴大師資陣容及保持人力彈性。
4. 尋覓院夢工廠的落腳處:目前空間是一大問題,應該依據空間活動的需求特性,從校園整體發展的角度,尋覓適宜的區位。在未能解決前,應有效改善實習場所的環境條件。
人力資源方面:
1. 各展所長、彈性多元:每人可以扮演不同角色,教學、研究,各有所重。續聘及升等之評量不能採用單一標準,應有彈性及多元化。重視事前的溝通與說明,減少事後的申訴。
2. 升等代表作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期刊論文,以及漸為設計領域教師所熟知的創作作品送審外,尚可以鼓勵依循國科會制度下的專書著作(非教科書),透過匿名外審的程序,確保著作品質,作為升等的依據。
3. 提供校園設計機會:在教育部尚未同意專任教師開業之前,結合校園規劃及總務作業程序,提供創作機會,並有助教學相長。
4. 協助新進教師:除了給予必要之軟硬體設備支援外,並鼓勵有意願之資深教授擔任薪傳教師(mentor),傳授教學研究之經驗與心得,並對新進教師作個別協助,進而共同合作研究,形成教學研究團隊。
社會服務方面:
1. 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力量: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十五年來,已培養出堅實的草根力量,不但成為渡過921大地震、經濟不景氣最佳的社會安全瓣,也是建構安全健康、具有在地特色產業的社區力量。尤其台南為文化古都,如何融合傳統智慧和創新科技,透過行銷,創造品牌,值得我們持續努力。
2. 加強與各級政府與產業界的建教合作關係:國土保育與規劃、行政區調整、地方觀光行銷、耐震及綠建築、歷史古蹟文化保存、適應少子化高齡社會的生活產品設計,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另一方面,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亟需借助於學術界,產學合作也是教育部、國科會和經濟部所共同鼓勵的方向。宜把握這些建教合作機會,一方面貢獻己學,又能豐富學識,增加設備資源,開拓學生就業出路。
3. 善用校友網絡資源:各系均有數十年的歷史,培養了不少傑出的校友。他們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展露頭角,不僅具備相當豐富的經驗,也為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前途與方向。本院各系所應當持續與校友保持聯繫。
學院的永續發展有賴成員系所,以及全體教職員、學生、助理的共同努力。古話說:藏富於民。我們更相信豐富的智慧是來自於各個成員的相互激發。只要敞開心胸,讓每一位師生的熱情、興趣、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創意自然源源而來。透過參與式的溝通,尋求每位師生、系所以及院校之間的共識,大家有志一同、協力合作,本院的未來必然日新又新,充滿了光明。